决战人才力!危机感超强的新加坡 早已把「自我升级」变国家运动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小国新加坡深知,人是下一波竞争中最重要的资产。2014年,政府开始推动「技能创前程」系列计划,要全国一起动起来,让国民从出生到出社会都持续学习,也帮国家产业转型、向未来大步迈进。
新加坡市中心的商办大楼,一间名为「台北」的会议室里,20个学员全神贯注地盯着笔电。
今天,他们扮演餐厅经理的角色,学习用分析软体,了解网上对自家餐厅的评价。
这是IBM的「技能创前程数位简介」课程。参与者先透过4小时线上课程,建立基本数位观念,然后在两天的工作坊中,以商业情境模拟的方式,学习各种数位技能,像是使用试算表、辨认诈骗信件、从社群评价中发掘商机等等。
IBM数位简介的工作坊除了一般学员,还有IBM本身的课程种子教师。(邱剑英摄)
「透过实际体验,会发现科技其实没那么难,」课程设计者、IBM东协区技能计划总监杨惠丽说。
除了教导操作型的技能,工作坊也提倡「成长型思惟」观念,透过学习、累积经验,人的能力其实并非固定,而是可以不断成长。
这也是新加坡「技能创前程」(SkillsFuture)运动的核心精神。2014年,新加坡政府推出技能创前程相关计划,目的在于帮助个人持续学习、发挥潜力。
「每个人在这辈子都要不断学习,升级自己的技能,」新加坡教育部长王乙康接受《天下》专访时说道。(延伸阅读:新加坡教育部长王乙康:未来,「能做什么」比学业成绩还重要)
政府为了鼓励学习,不吝给予个人补助。
2016年1月,所有年满25岁的新加坡国民,都获得一笔500新币(约1.1万台币)的技能创前程培训补助,用来折抵经政府核可的相关课程费用。
没有使用期限,连线上开放课程都可以用。260万符合资格的新加坡人中,至今已有37万民众使用补助参与培训。
「我喜欢上网自学,时间比较弹性,」30岁的网路创业家刘俊英,是开放课程爱用者,他的线上课程有9成是用技能创前程培训补助支付。(延伸阅读:新加坡这个计划 让你领全薪还能拿文凭)
不只是年轻人,透过「技能创前程中途职业加强津贴」计划,年满40岁的中年人修读教育部或精深技能发展局所支持的课程,可进一步享有9成以上的课程补贴。
「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终身都有可学习的东西,」40多岁的卢华梅,尽管已经是公司主管,工作之馀仍持续修读零售管理的专科文凭。
新加坡政府将「技能创前程」定位为国家运动。透过资助课程、推动行业技能框架、在职培训等各种计划,政府要让全国动起来,持续加强技能、迈向未来。
为了提升国民的数位能力,新加坡精深技能发展局和高等教育机构、工会等各大机构合作提供「技能创前程数位简介」,课程费用经政府资助后,每人仅需50新币(约1100台币)。截至今年6月,已有超过1.2万人参与培训。
「上了课后,发现app这些科技也不是那么难,」民众食品工业私人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光汉,今年三月和近十位员工,参与了IBM的数位简介课程。
民众食品工业私人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光汉。(邱剑英摄)
他表示,上完课后,员工对科技比较不会抗拒,连60岁的阿嬷级员工都会用试算表做存货管理。
之所以愿意尝试,一方面是因为课程内容有用、和职场相关,另一方面,对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而言,政府补助也是原因之一。
事实上,技能创前程不只是帮助民众终身学习的计划,也是新加坡产业转型的一部份。
为了指引行业职能需求,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针对各行业推出产业转型地图,「技能创前程技能框架」作为其中一部份,是提升行业整体职能的基础工程。
新加坡中山公园旁的饭店里,个头娇小的人力资源与品质部总监蔡杶娥,踩着高跟鞋,精神奕奕地走进会议室。
华美达酒店与戴斯酒店,从2015年参与旅馆业技能框架的前期试验,2016年新加坡政府正式推出技能框架,蔡杶娥运用这份行业职能指南,调整人力架构,也帮助员工确认职涯方向。
由政府、雇主、工会和教育机构共同开发,技能框架提供行业内的就职趋势、职位和所需能力,让员工和雇主更认识工作所需的能力,以增进学习和培训机会,截至目前已有22个行业推出技能框架。(延伸阅读:新加坡画出22种行业的职能地图,提升竞争力不再抽象)
科技和产业变化加速,未来个人获得培训的管道和方式将会更多元。(刘国泰摄)
然而,产业要跟上最新趋势,不仅要与时俱进,还要看见未来的需要。
新加坡政府针对新兴领域开设课程,和高等学府及部份私人机构合作,推出金融、资料分析、先进制造等8大领域、3个级别的「新兴技能系列」课程。截至今年5月,已有超过1.1万人参与。
事实上,更根本的改变,是教育部辖下「精深技能发展局」(SkillsFuture Singapore)的成立。
2016年,新加坡宣布成立精深技能发展局,负责推动和协调技能创前程相关计划,局的主要任务之一包括提升成人持续教育的质与量。从此每个新加坡国民的学习,从出生到出社会,都是教育部的权责范围。
「以前一个人毕业后,就脱离教育部的权限,现在就算离开学校,他的学习还是归教育部管,」王乙康说。
在这样的调整下,新加坡的高教机构开始改变。如何让国民不断回来学习,成为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
今年3月,新加坡国立大学(简称国大)宣布,所有在学及未来入学的学生,毕业后直接获得报读国大持续教育与培训课程的资格,自首次入学时起算,有效期长达20年,国大现有的28万8千多名校友,也将享有相同资格。
「从今年开始,成为国大一员之后,我们对你的承诺不再只有4年,」国大副教务长梁慧思说。
新加坡有愈来愈多社会人士重回校园,持续学习新技能。(邱剑英摄)
除了制度上的弹性,课堂学习也变得更强调应用和体验。为了确保课程能和实务连结,新加坡管理大学(简称新大)的策略是多方善用业界教师,加强理解产业界对技能的需求。
「持续教育不同于大学或研究所,教不好,学生可是会要求退钱的,」新大专业进修学院院长郑丽增说。(延伸阅读:大批职场老鸟回学校上课 新加坡的大学新面貌)
除了上班族,年轻人毕业后进入职场,更是另一个学习阶段的开始。
「这个经验塑造了我整个人的工作态度,」22岁的塔努嘉,前年参加了针对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新科毕业生的在职培训。经过为期1年、每工作2、3个月再回校上课1周的有薪培训后,目前在金融业担任安防分析师。
为了帮助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的毕业生衔接职场,截至今年6月,已有33个行业,推出共97个技能创前程在职培训计划,约有2400个理工学院和工教院毕业生参与。
技能创前程运动推行3年多来,持续学习的意识已经开始在新加坡生根。(延伸阅读:三个月就能变工程师?新加坡如何培养资通讯人才)
根据顾问公司aAdvantage今年针对2000名新加坡人的调查,「不断进步」和「不断学习」在全国职场价值观中名列第二和第三,相较2012年首次调查时,两个选项只排在第七和第九名。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人口不到600万的新加坡,要让每个人都成为掌握自身技能的主人。教育机构也摩拳擦掌,准备迎接更多「高年级毕业生」。因为深知人是下一波竞争中最重要的资产,新加坡力求自我升级,继续向前跃进。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如图片来源网络,我们会尊重原作版权著名,但因数量庞大,会有个别图文未来得及著名,请见谅。若原作者有任何争议均可与网站联系处理,一旦核实我们将立即纠正,由“苍鲸创行”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本文意在传播青创文化,若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