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梦幻糖果墙」迷惑──职场中的屈就,你得到什么?
【独评专栏】近年NBA流行一个词叫「踏出舒适圈」。像从奥克拉荷马雷霆跳槽金州勇士的Kevin Durant;宁舍LeBron James庇荫也坚持要自己打出一片天的Kyrie Irving等,无论此二例对你而言算不算离开「舒适圈」,但他们最终都选择了离开习惯的职场去寻求新天地的挑战。
大多数职场新鲜人,出社会后头一份工作累积2~3年资历时,会碰到第一次撞墙期,这时也是他们可能转职的时机点。
如果不是太过不知进取的人,此时应已熟悉职场运作的基本逻辑、并拥有工作负责范畴一定程度的知识(或常识),也建立起自己的部份业界人脉。而撞墙的原因在于:几年来在升迁评核和加薪考绩时,大多仅得到上司的口头慰勉,并被告知公司营运艰难,希望团队能为大理想共体时艰;薪水可能冻涨,也可能只是300、500的加;至于升迁,初、中阶主管职务被资深员工牢牢卡死,潜力新人不得其门而入。
于是随着年资增长,这些人开始不满足于30K左右的薪资(30K还是起薪好些的,有些较可怜的甚至是从22K起跳),会开始觉得公司对你不够看重,而兴起转职的念头。
在朋友茶馀饭后的閒谈中,开始会听到这些人抱怨公司的短处:工时过长、加班没钱、年终太少、主管机车、公司血汗……。第一次听到你会温言安抚;半年后再听一次你会了解一下他的工作性质,并给予一些未来发展建议;又半年后你再听到一次,会建议他开始更新历年执行的有效专案,然后打开履历留意其他工作。
当然,上述这些耐心与建议,取决于你和他的交情。如果谈不上好友,那听完只要笑就行了。
如果你和他有点交情,每隔半年你都重复听到他抱怨工作的事,其实只要问他一句话就好。
「这么不爽,干嘛不换?」
我先说,如果是经济重担像山那么重的人,面对职场上的不合理,反而不太有怨言,他们常默默承受,只为家庭温饱。这是可敬的,所以我这篇文章并不是谈论这类人。我指的是那些多数爱鸣放不满、却又在原地踌躇不前的人,他们的经济状况大多还过的去,仍有追寻心中「理想产业」的馀地;他们目前的工作领域,对他也有相当的吸引力或可能性。但他害怕离职后找不到同领域工作,于是他进退维谷,陷入困局。
离开这份工作,他们害怕再也摸不着、嚐不到公司那面看来五彩缤纷的梦幻糖果墙。
何谓糖果墙?可参考〈揭秘矽谷黑暗面:那些派对、糖果墙还有免费啤酒的骗局〉,该文中提及矽谷HubSpot凝聚基层员工的手法象征,以下摘录该文部份段落。
HubSpot这家公司的技术并不突出,但营收成长惊人!创投资本家愿对HubSpot大手笔注资,并相信HubSpot能成功进行IPO。这也是它大量僱用年轻人的原因,为的是迎合投资人喜好:一大群年轻人,尽情狂欢,高谈阔论改变世界。他们吃这一套。
如何用最低薪僱用几百人做销售和行销业务?方法之一是僱用社会新鲜人,让工作看来很有趣。给他们免费啤酒和足球桌台,把办公室布置得像幼稚园和兄弟会宿舍的综合体,举办派对。
把这群人塞进洞穴般的房间,坐在肩并肩排列的座位,愈密愈好。你可以告诉他们,这么做不是为了节省办公室空间,而是因为新一代喜欢这种工作模式。此外,还可以制造一套让工作看起来充满意义的神话。许多人认为,千禧年世代对金钱不是那么在意,但使命感特别能激励他们。所以,你就给他们一项使命。你告诉你的员工他们有多特别,能进公司有多幸运。告诉他们找到工作比挤进哈佛更困难,因为他们有超凡的能力,所以必须肩负改变世界的重责大任。
其实,不只国外新创公司如此,在台湾,尤其是年轻人心目中的梦幻产业,也常打造一面让年轻人趋之若鹜,可接受高工时、低报酬的糖果墙。很多年轻人为能在产业摸边,向亲友炫耀自己从工作领域得到的一些「不公开资讯」,借以满足个人「知道的比一般人多」的虚荣感。
这种虚荣感,就是让他们甘于血汗、恋恋难舍的糖果墙。
然而,再梦幻的产业,其实都是由现实层层堆叠而成,所有人的人生也都是如此,如果待遇始终无法和付出成正比,最终依然只能鼓起勇气离开。我看过几位在这个年资转职成功和失败的案例。
小时候很多人读过一个故事,描述穷人从仅有的一根稻草,经过反复以物易物,最终换得田地楼房,成为富翁的童话。故事看来虚幻,但理论上是可行的,只要每次易物时都能确保换取到价值更高些的东西,在交易次数够多的情况下,最终可以达成。
新鲜人转职,乃至于后来待遇三级跳,其实和这故事的原理类似。
我有一个朋友,他出社会的第一份工作,是以工读生待遇争取进入台湾排名前三的外资广告代理商担任实习文案,后来表现好得转正职,但由于学历不高,又没相关经验,即使转正职待遇也被压得极低。
他在这间公司忍受了3年多的低待遇和高工时,学习外商体制的专业、运行的逻辑、工作执行的重点、如何增进效率以及增加客户信任度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公司接案后他所触及服务到的各产业客户人脉网。他在专案执行的成效和面对工作的态度,都深获客户好评,尽管这不见得为他带来升官和加薪,但却为他将来转职奠定了基础。
在外商工作的第3年,他带着广告、行销经验初次转职,从代理商踏入产业,成为过去客户的行销部门中阶主管,并持续在新工作岗位上累积人脉及口碑,2年后他被猎人头公司挖角,进入某台湾传统产业,担任行销部门的高干,33岁左右的年龄,年薪就超过了150万。
这一类人在屈就中最大的收获,就是累积对他有帮助的关键人脉,人脉就是他手握的第一根稻草。决定这类人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到底有没有在初期的屈就中掌握那根稻草。
另一个认识十年的好友,我们从两人都是社会新鲜人起开始合作,我是发案的行销窗口,他是承接案子的绘图设计师。当时他过着朝九晚六的上班族生活,凭借优秀的电脑绘图功力,在业外另行承接我这一张500、1,000元的设计案,贴补薪资的不足。我们也曾在聚会时一同抱怨升迁不顺、加薪不如预期。
但后来他在工作之馀,另外自学程式、架设网站的专业,因为这些领域一直都是他在绘图外的兴趣。透过自学、接案的实作经验积累,他逐渐能独立承接更大型的设计专案,他不断的累积实作经验和业界口碑,同时也不忘继续延伸自己的兴趣范畴。
近年他架设了一个学生制服的图鑑网,在学生群体中获得广大回响,更引起媒体、广告商及投顾公司的注意,后来定期举办活动、比赛,甚至吸引日本公司挹注资金投资。至于原本那份屈就的工作?当然早就离开了。他现在是台湾首屈一指的制服图鑑网站站长,活动出席、顾问指导、开班授课的邀约不断,事业版图拓展非常迅速,他是以兴趣钻研技术为本,最后成功的经典案例。
他成功的关键,是在屈就中洗鍊出无可取代的技术力,透过技术面延伸的作品,吸引到投资者,进而创造成功,而不是留在原地持续抱怨。
认清一间公司吸引你的只有那面虚幻的糖果墙,对你的生活境遇没有实质帮助后,眼前有两种选择:第一,好好审视这3年来你学会哪些专业,然后开启履历找新工作,或透过这些年建立的有限人脉中寻找新契机,最后以跳槽的手段获得待遇的大幅提升。第二,则是闭嘴停止抱怨,承受公司给你的种种不合理安排,继续用糖果墙麻醉自己,并告诉自己:「这里很好,just shut up and play !」
大多数人都是后者,更糟的是其中很多人学不会闭嘴。他们一边用糖果墙麻痺自己,但药效褪去后又忍不住和人抱怨。
无法离开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这几年来他们都在屈就中随波逐流,没有握住人脉,也没得到无可取代的专业技能,只能拿「逐梦而屈就」来自欺欺人。然而最现实的问题他们却始终避而不谈,那就是:「你梦想的产业中还有许多其他公司和职缺,为什么没人想用更高的待遇聘请你?」
答案更简单、更残酷,那就是「专业度不足」。在原公司爬不上去的原因不纯粹是因为位置被卡死,而是因为根本无力取代任何一人;对公司而言,这样的员工只是「新鲜的肝」和「廉价的手脚」,而非缺乏时公司业务会无法运作的「大脑」。
不管在哪个行业,薪水的高低直接传达的现实就是「一个人在公司的重要性」。如果每次争取加薪得到的回应都是否定,用离职作威胁时公司亦不为所动,那其实被传达的讯息就是「随时可被取代」 。
在职场的屈就中你得到了什么?值得我们静心想想。年复一年你的青春流逝,公司始终不愿给你更多,那你该思考这背后传达的意涵,以及你手中有多少筹码能脱离这个困境?
你最好从现在就开始想,因为一个新鲜人可以屈就3到5年,但没有太多个3到5年可以浪费。如果你在公司的定位始终只是手、脚、肝而非大脑,总有一天你的肝将不再新鲜、你的手脚日渐无力,然后你会发现更新鲜的肝、更有力的手脚已经在排队进公司准备取代你,因为这个世界永远都不缺想吃糖果墙的年轻人。尽早跳脱这个循环吧!在你年老之前。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如图片来源网络,我们会尊重原作版权著名,但因数量庞大,会有个别图文未来得及著名,请见谅。若原作者有任何争议均可与网站联系处理,一旦核实我们将立即纠正,由“苍鲸创行”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本文意在传播青创文化,若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