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亦即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知道别人怎么看待自己;它虽然是工作表现、职涯成功和领导效率的关键之一,在今日的职场却极为缺乏。《哈佛商业评论》的研究显示,虽然95%的人觉得自己有自觉,真正拥有自觉的只有10-15%。

就算是成功、能力优秀或非常聪明的人,仍有可能缺乏自觉。缺乏自觉的同事不但令人挫折,更有可能让团队的成功机会下降一半。

根据研究,与缺乏自觉的人共事,还会为我们带来其他负面影响,包括增加压力、减少工作动力、增加离职机会等。

该如何处理这些情况?有可能让缺乏自觉的人看清自我吗?如果不行,又该怎么缩小他们造成的伤害?

先问你自己:紧绷的来源是什么?

难以与某人共事,问题不一定是对方缺乏自觉。人际冲突可能源自优先顺序不同、沟通不良或缺乏信任。要判断对方是否缺乏自觉,可以思考其他人的感受;如果对方真的缺乏自觉,有这样感受的不会只有你。更明确来说,我们发现几种缺乏自觉者常有的行为:

有些难以相处的同事并非缺乏自觉;他们完全知道自己的问题,但不愿意改变。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意图;缺乏自觉者,通常希望能与团队合作并发挥能力,但不知道自己没做好。

有自觉但不在乎的人,会毫不掩饰地承认自身行为,例如「我当然会对客户咄咄逼人,这样才能成功卖出产品啊!」

确定某人缺乏自觉后,就得评估是否能帮助他们。思考他们的意图、他们是否想改变,例如,他们是否曾经寻求不同的观点?是否欢迎批判回馈?

然而,成功机会可能不大。我们的调查发现,虽然有70%的人会尝试协助缺乏自觉的同事,只有31%成功。在你决定出手帮忙之前,先问自己:我是适合传达这个讯息的人吗?

协助缺乏自觉者之时,提供具有建设性的良好回馈,只是其中一环。想让他们真正敞开心胸、接受批判回馈,他们必须信任我们,相信我们是在为他们的利益着想。

因此,想想你与缺乏自觉同事的关系:你过去是否有全力帮助或支持他们?你是否有自信,他们会将你的回馈视为回馈,而非认为那带有恶意?又或者,是否有比你更适合传达回馈的人?

试图协助却出差错的后果,可能只是感到不自在,也可能严重到影响职涯。其中一项因素即为权力差异;举例来说,缺乏自觉的老板虽然会大大影响员工,然而,对老板挺身直言,本身的风险就比较大。

相对地,对同侪直言的风险通常较低,对下属的风险就更低(事实上,如果你有缺乏自觉的下属,协助他们就是你的工作)。但无论他们在组织中的地位为何,我们都得准备好接受最糟的结果。

如果你相信自己可以帮上忙,最好的做法是什么?目前已有许多与提供高品质回馈相关的资源,大多数也适用于缺乏自觉者;不过,有3种做法特别值得一提。

首先,面对面谈话(我们的研究显示,透过电子邮件提供回馈,成功机会低了33%)。

第二,保持耐心,不要突如其来地谈起他们的行为;如果可以,等到同事表达失望或不满感受、而且起因是他们缺乏自觉之时,再问问他们是否愿意听听你的看法(使用「回馈」一词,可能会引发防卫心)。

第三,如果他们同意,就聚焦于特定的、可观察的行动,以及那会如何限制他们的成功,并以再次表达支持、询问你可以如何帮忙来结束对话。

帮不上忙,可能会让人感到相当绝望。好消息则是,我们可以尽量缩小自己受到的影响。

用另一个角度看待他们的行为:注意我们自身的感受,让我们得以用另一个角度看待目前的情况,让自己更有韧性。

看出他们的人性:就算是最缺乏自觉的人,仍旧是个人。只要记得这点,我们就能认清,那些缺乏自觉的行为,其实代表他们在挣扎。

研究发现,强化我们的同理心,可以让我们在面对棘手的人和情境时保持平静。

静观其变:面对缺乏自觉者,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记得,他们现在没有改变,不代表未来不会改变。有时,得等到更多人指出他们的行为之后,这些回馈才会开始发挥影响。

大幅提升自觉虽然需要勇气、决心和谦虚,但确实有可能。此外,无论其他人是否选择提升自觉,我们都可以提升自己的自觉;或许,这才是最值得花费心思的事。

资料来源:HBR、Inc



与没有自觉的人共事,怎么办?-苍鲸创行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如图片来源网络,我们会尊重原作版权著名,但因数量庞大,会有个别图文未来得及著名,请见谅。若原作者有任何争议均可与网站联系处理,一旦核实我们将立即纠正,由“苍鲸创行”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本文意在传播青创文化,若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