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人气超高专栏作家万维钢带你破除一般人对「成功」的迷信,告诉你为什么改变世界的,不一定是优等生?成功者有特别的基因吗?

二○一七年五月十六日出版的英文新书,中文书名我暂时翻译成《破除成功学的迷信:为什么你所知道的关于成功的大多数事情都是错的,以及其背后令人惊奇的科学》(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 The Surprising Science Behind Why Everything You Know About Success Is (Mostly) Wrong),作者是部落客兼专栏作家埃里克.巴克尔(Eric Barker)。

这本书的英文标题也是巴克尔部落格的名字,直译过来就是「吠错了树」。这是一个很有画面感的标题,说一只狗追一个人,人跑进树林上树了,狗找着一棵树就站在前面叫,但是它不知道那个人并不在那棵树上。对应到中文,差不多就是「缘木求鱼」的意思。

也就是说,现在人们追求所谓的「成功」、各种鸡汤段子里的「成功学」,可能都是缘木求鱼。关于「成功」的迷信说法太多了,巴克尔这本书就是要用科学研究的结果破除迷信,拨乱反正。

为什么优等生不能改变世界?

你注意到没有,媒体经常讨论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学入学考试的状元们后来都没成为特别厉害的人物呢?为什么有些特别厉害的企业家之类的人物当年的学习成绩并不特别突出?是因为读书无用吗?是因为考试教育把学生都教傻了吗?还是仅仅是统计学上的偶然?

真正的原因是,「好学生」和「厉害人物」之间有一个很深的矛盾。

好学生和极端学生

美国的高中教育比较注重全面发展,没有这么郑重其事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但美国高中也有优等生。有一项研究,考察了八十一个在高中表现特别优异、能被邀请在毕业典礼上做报告的好学生,长期追踪他们的发展。

这些人基本上就相当于中国的大学入学考试状元。而且和大学入学考试状元一样,他们上了好大学,也找到了好工作。九○%的人后来都成了医生、律师之类的专业人士,四○%的人在自己的职业领域中算是一流人才。

但是,人才归人才,这些人当中并没有改变世界的人物,也没有负责运转世界的,更没有真正影响世界的。说白了,他们都是高级的打工者。他们和中国的大学入学考试状元差不多,也许高中毕业那一刻,就是人生的巅峰时刻。

所以,「好学生没有大出息」的现象并不限于中国,美国也一样。事实上有人统计,美国百万富翁高中时的GPA(平均成绩)只有二.九(满分四.○),也就是中等生的水准。

如果说中国的教育不能培养超一流人物,那么美国也是如此。这个规律就是,在学校里表现特别好的,后来通常并不是真正的高手;高手当年在学校的表现通常不是最好的。这是什么原理呢?巴克尔分析有两个原因:

第一,在学校的表现不能反映真实能力。在决定一个人学习成绩的因素中,智商只占一小部分,更多的是自律、勤奋和遵守规则。老师要求做什么就做什么,规定的任务全部完成,考试的科目全部达标,这就是标准的好学生。但是你想想,高手,会是这样的学生吗?

第二,学校喜欢的是全面发展,而高手是靠热情,也就是我们常说由「passion」驱动的。你不可能对所有事物都充满热情!如果你特别喜欢数学,你肯定不想花时间去背什么历史的考试要点。

所以,真正厉害的人物是特别聪明、充满热情的人,在上学时其实都是比较难受的。有时候,你得对抗体制,简直每天都在斗争。「人才」其实有两种。一种是「好学生」,乐于遵守各项规则,善于取悦老师,是体制的受益者;还有一种是「极端学生」,特别反感规则。而学校奖励的是遵守规则的人。巴克尔说,什么是规则?规则就是「去极端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随主流挺好,极端的人不容易混好。可是特别厉害的人,恰恰也是极端的人。

那么极端的人都在哪儿呢?是你想极端就能极端吗?不是。你恐怕得有极端的基因才行。

蒲公英和兰花

有个基因叫DRD4,一般人都有,但有些人的DRD4基因变异了,变成了DRD4-7R。带有这个「7R」变异的人,小时候的表现为儿童过动症。

你可能认为这是不好的变异,因为它会让人难以集中注意力、不听话、不遵守规则。但现在的科学家不是这么看问题,他们认为基因没有好坏,像7R变异只是一个「增强器」。

带有DRD4-7R基因的孩子的确有过动症,但他们也有别的孩子不具备的优点:才三岁,他们就能主动和其他孩子分享好东西,这显然是社交能力更强的表现。

所以基因好不好,还得看环境怎么配合。7R变异者如果在一个冷漠甚至虐待的环境中长大,他就会表现出过动、对抗的特征;可如果他成长在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中,他就会成为很好的连接者和组织者。

基因变异通常是非常温和的,不会带来显著的变化,人和人之间的差别不太大。巴克尔打了个比方,大多数人就好像是蒲公英,对环境的要求不高,在哪里都能生存。

可是有些基因变异,像这个DRD4-7R就是比较显著的。有这种变异的人会表现出和别人非常不一样。他们就好像兰花,对环境的要求很高。若环境不行的话,他们的生存能力远远不如蒲公英。但如果环境正好合适,他们能取得极端的成功。

极端的成功并不适合所有人,需要基因和环境的配合。成功的反义词不是失败,而是平庸。失败其实是成功的近义词,两者都意谓着要走极端。

坚持,坚持,再坚持

透过上面所述,你看出来没有,所谓的「成功」并不是一个谋定而后动、理性计算坚定执行的过程,其中可能会有无奈的选择,有偶然的运气成分。成功者可能不是最理性和最现实的人,反而可能是特别极端的人。下面我们要说的也有点这个意思:成功者可能是不太理性、甚至是自己欺骗了自己的人。

有句话说「坚持就是胜利」,现在就说说「坚持」。「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没有毛病,很多成功者恰恰就是在关键时刻没有放弃,坚持下来了。

比如前面说过,美国百万富翁的平均GPA只有二.九,学习成绩不怎么样。但是统计也发现,百万富翁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自诩特别能坚持,做事有始有终,别人都夸他们可靠。还有人发现,即使你做的是艺术这种创造性工作也需要坚持,遇到挫折不放弃,把失败当成学习的机会,一路坚持做下来,才能获得成功。

在这种长期的挑战中,真正区别能坚持和不能坚持的不是体力和意志力,而是你是乐观还是悲观。

心理学家马汀.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提出,面对生活的打击,人会产生「三个P」的情绪:自责(personalization)、永久化(permanence)和普遍化(pervasiveness),认为自己就是不行,这个困难实在太大、根本过不去,这件事只能就此作罢。

但是,乐观的人并不是这样的。不管遭受多大挫折,乐观的人总是在告诉自己:

•困难都是暂时的,只不过偶尔发生,没关系,不影响大局。

•这次的失败只不过是因为某个特殊的原因。

•这不是我的错误……不是我不行,只不过今天我的运气不好而已。

我们想想这三点。这种所谓乐观的态度也不科学啊!说得好听点,这叫乐观;说得不好听,不就是自欺欺人?人很难从自己的失败中汲取教训,而现在这些乐观者的态度,的确不是汲取教训、提高自我的态度。

但正是这样的态度,才能让他们坚持下来。而且对于卖保险来说,「乐观」这个素质就够了,什么外向、会说话都不重要。统计发现,能在乐观素质上排到前一○%的人,总共卖出了八八%的销售额。

乐观的人能坚持下来,靠的不是对自己和世界的理性认识,而是靠自欺欺人,哄着自己留下来。

本文摘自远流《高手思维》

破除成功学的迷信-苍鲸创行



破除成功学的迷信-苍鲸创行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如图片来源网络,我们会尊重原作版权著名,但因数量庞大,会有个别图文未来得及著名,请见谅。若原作者有任何争议均可与网站联系处理,一旦核实我们将立即纠正,由“苍鲸创行”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本文意在传播青创文化,若侵权请告知删除。